范成大诗善于写景,此诗其体物绘景的手法即是相当高明。
首句破题,点明了季节,并描绘了一幅春景:和煦的春风,吹拂着细雨,在人们不经意间,湖水慢慢上涨,人们期盼的春讯姗姗来迟。
二句描绘了一个春祭的场面,有鼓有乐,非常热闹。这个祭祀可能是“春龙节”,也就是民间的“二月二”;还可能是“社日”,祭土地神,祈求一年风调雨顺。“镜里行”三字,用暗喻手法,指湖平如镜,画舫行于其上,就如在镜面上滑行一般。真是一幅潇洒清逸的水乡风景。
第三句笔锋一转,转到关注自然的话题,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:“底事今年春涨小?去年曾与画桥平。”诗人提出问题,然后又拿
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。诗人范成大晚年退隐,生活在乡下,对田园生活和自然生态极为关注,留下了诸多宝贵的诗篇,此诗便是其中之一。
参考资料:完善
亭以雨名,志喜也。古者有喜,则以名物,示不忘也。周公得禾,以名其书;汉武得鼎,以名其年;叔孙胜狄,以名其子。其喜之大小不齐,其示不忘一也。
予至扶风之明年,始治官舍。为亭于堂之北,而凿池其南,引流种木,以为休息之所。是岁之春,雨麦于岐山之阳,其占为有年。既而弥月不雨,民方以为忧。越三月,乙卯乃雨,甲子又雨,民以为未足。丁卯大雨,三日乃止。官吏相与庆于庭,商贾相与歌于市,农夫相与忭于野,忧者以喜,病者以愈,而吾亭适成。
于是举酒于亭上,以属客而告之,曰:“五日不雨可乎?”曰:“五日不雨则无麦。”“十日不雨可乎?”曰:“十日不雨则无禾。”“无麦无禾,岁且荐饥,狱讼繁兴,而盗贼滋炽。则吾与二三子,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,其可得耶?今天不遗斯民,始旱而赐之以雨。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,皆雨之赐也。其又可忘耶?”
既以名亭,又从而歌之,曰:“使天而雨珠,寒者不得以为襦;使天而雨玉,饥者不得以为粟。一雨三日,伊谁之力?民曰太守。太守不有,归之天子。天子曰不,归之造物。造物不自以为功,归之太空。太空冥冥,不可得而名。吾以名吾亭。”